掘金日本电商市场 促销择时很重要
429
2022-09-07
代购转型元年:向死而生
文 | 郑亚文
编辑 | 屠雁飞
封面图 | 陈聪
“机会不多了,要买的赶紧。明年要么转行,要么涨价!”最近,不少代购群里都会有这样的公告。
近一个月,代购们明显更勤快了。原本一个月出国采购一次的苏靖,仅仅十月份,就去了韩国三次。“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,趁能跑的时候多跑几趟。”
让代购们紧张的,正是即将生效的《电子商务法》以及9月底的一次海关突检。
9月28日,被称为“代购的黑色星期五”。
上海浦东机场,几百名回国的代购排队过检。通道里摆满了被扣的行李箱。代购们被要求交税,少则2000元打底,多则十余万元。现场讲话的嘈杂声,伴随着哭声。有人当场向海关下跪。
苏靖说,早在2010年,海关就有公告,在境外获取物品总额超过5000元的,都要交税。2014年更是将未经备案的海外代购定为非法行为。
而即将正式生效的电商法,更是直接规定,哪怕是帮亲友带礼物,被认定为经营活动就要缴税。
一个月后,那些每日刷遍你我朋友圈的代购,还有多少“活着”?
“机场大屠杀”
“都说海关提前下手了。”
苏靖回忆起来,仍心有余悸。她在代购群里称这次事件为“机场大屠杀”。
那天,是她从韩国返回的日子,从韩国出关的时候,她就感觉到了异样。以往从国外出境的时候,大多时候很顺利,并不会开箱检查。但那天,韩国海关在随机抽检,2个箱子以上的人很可能被开箱检查。她这次带了2个24寸行李箱,“不知道为什么,我被韩国海关忽略了。”
她松了一口气。两个多小时后,苏靖落地上海浦东机场。
入境通道口的景象让她震惊。海关挨个开箱检查,地上摆满了行李箱,很多代购同行蹲着整理货品。现场有人拿着手机在直播,还有女生在哭。
苏靖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将自己的箱子打开,拆掉化妆品的包装,将面膜盒子扔到一旁,能拆的瓶瓶罐罐,她第一时间拆掉塞进背包里。“根本顾不了那么多,那个节骨眼上,快一分钟都可能会省下几百块。”
苏靖这么做有她的道理。今年年初,相关政策收紧,海关在机场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击检查。她也被扣过一次,那一次,海关收了她一箱货的税,另外一箱货因为她拆掉了包装,海关忽略了。
但这一次,海关并没有放过她的小心机。两箱货,苏靖交了6000多元的税。看了新闻,苏靖才知道,在她之前一个小时,一个男代购带了170多万的货,当场被罚10几万。
最后的疯狂
“化妆品的税率大多30%起步,汤姆福特的唇膏税率高达60%。交一次税等于白跑一趟。”苏靖说。
去年,苏靖辞掉了原本办公室文员的工作,朋友圈整日的代购刷屏让她动了入行的心。导火索是一次工作的不顺心,苏靖搬离杭州,回到衢州老家,开了家代购店,做起了专职代购。
跟着一个老代购跑了两次,苏靖开始单干。她每个月往返韩国首尔、济州岛等地。有时候在直播采购,一年来,已经积累了不少稳定客户。少则过万,多则4-5万元的月均收入。相比以前的工作,她觉得代购的生活相当自由。
今年开始,苏靖明显感觉海关变严了。对于即将实行的电商法,代购们相当了解,苏靖第一时间钻磨了跟代购有关的所有条例。转行,还是办理执照。苏靖还在犹豫。
最近,她最常在代购群里发的一句话是:“机会不多了,要囤货的赶紧囤,明年不是涨价就是转行。”
亲历了机场的那场临时缴税,苏靖不仅没有退缩,反而增加了代购的行程。以前最多30天飞一次韩国采购,现在,她在家发完现有订单,休息两天就立马飞。时间比以前缩短了十多天。
苏靖所在的代购圈子里,有不少人赴日、韩的次数从以前的月均一次上升到月均3-4次,每次带的货都是以前的两倍以上。“挑贵的带。”
“最后两个月,多囤一点吧。还不知道明年的情况,但能保证手上囤的货不涨价。”
尝试转型,月销售额下降20%-50%
在很多代购惶恐的时候,已经有一批店铺开始了转型之路。
花花是一家代购店的运营经理,店铺代购着韩国化妆品。
今年3月,捕捉到了电商法的讯息,花花的老板就开始给店铺申请保税仓,同时着手在韩国开设办公室。花了6个月,店里的营业执照、保税区等事物都已办好。
但问题出现了。
花花将店铺做了一个月的试运营,由于从保税区发货,需要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信息,才可通关。不少消费者有了抵触情绪。“试运营了一个月,有70%的消费者不愿意提供身份证。尤其是老粉丝,要求按照原来的步骤下订单,否则他们觉得会影响身份信息安全。”
对小商家而言,更头疼的问题是计算税率。“每款产品的价格不一样,不同品类的税率也不一样。都要一一计算,有时候消费者购买的品类多样,就更难计算了。”花花说,恐怕要聘请专门的会计了。
一般护肤、个护类产品的税率是30%,彩妆的税率50%起,有的口红品牌甚至高达60%。如果消费者买200元的护肤产品,店家需要缴纳60元的税率。
花花粗略估算,电商法实行后,店内的月销售额会下降20-50%。而算上各种新投入的人力、物力、时间成本,净利润会下降得更多。
“要想不亏本,涨价是必然的。”花花说,但是不可能突然就涨,消费者无法接受,所以刚开始的税率差价只能自己承担。
“我们留下来的,就有做大的机会。”
但相对于其他代购对电商法的惶恐,日本代购阿悠显得相当淡然。
“你不觉得这是个机遇吗?到明年,大批资金紧张的小代购,会做不下去。我身边的就有一大波。市场还是那么大,但是同行变少了,我们留下来的,就有做大的机会。”
电商法对她而言,并不算坏事。相反,她从中窥探到了物竞天择的规律。
相关条例颁布之后,阿悠就在着手办营业执照。同时缩短去日本的周期。“像我这样不怕死的,还是很多的。”她觉得,高收入必定伴随着高风险。“要涨价,大家一起涨。”
和阿悠有着同样想法的,是淘美妆商会法务咨询律师刘奕岑。她认为:“准入标准的提高,对
那些已经完成积累的大卖家,以及法律意识较强的卖家来说,是个机会。”
任何准入标准的微小提高,都会将大量无法满足标准的卖家踢出局。但同时,总的流量未必会明显减少,流量会慢慢汇聚到依法、合规的店铺。
转型,还是转行
当下,摆在代购面前的有两条路:转型,或是转行。
在小编采访的十余个代购中,有6成代购表示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4成代购表示明年要转行。据他们透露,这个比例亦能概括他们身边同行的态度。
对于代购店而言,与保税仓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一方面,消费者更相信保税仓产品的真实性。另一方面,保税仓因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,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。
建立成熟的团队、注册营业执照,甚至创立品牌,也是代购们不错的转型路径。最典型的案例可以追溯到代购起家的韩都衣舍,从代购韩国服装,到成立品牌,独立设计生产。韩都衣舍摆脱了单纯的代购模式,成为淘品牌中的服装大佬。
韩都衣舍擅长运用KOL效应,而成为KOL卖家则是当下很多个人代购店转型的方向。他们沉淀了自己的粉丝,也比很多进口品牌更了解、也更容易直接接触消费者。
多多妈妈是一家母婴代购店,其店主凡凡会将儿子多多的生活日常拍摄下来,也会拍摄自己培养多多的经验,以及选产品的方式。吸引了不少忠实粉丝。
2013时,凡凡还做着二手代购生意,后来她留意到,其实很多海外品牌都在中国扩张网点。
凡通过各种方式,找到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总代理,最终从单纯的代购转为了品牌代理。目前,凡凡店铺中,有相当大一部分产品,都是直接和品牌在中国区的总代合作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