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全球跨境电商成都大会本周拉开大幕
668
2022-08-19
疫情期短视频平台收割红利,风口过后价值几何?
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,那些在特殊时期涌进来的流量,或许也将在常态化之后,一哄而散。
一场突然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,不得不停止一切的线下活动,不能去演唱会、音乐节、酒吧……包括近在楼下的健身房,各行各业经历阵痛。
但也不全是坏消息,短视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吃尽红利。据QuestMobile数据,相比放假前(2020年1月2日-8日),春节假期期间,短视频领域,春晚叠加假期影响,快手、抖音日均用户增量均超过4000万。春节过后,短视频的各项数据仍在持续增长,它们不仅是网民了解疫情、学习防护知识的重要平台,更是宅在家内的主要放松渠道。
线下酒吧、Live House等娱乐产业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谋求生路,收入模式清晰明了的短视频成为他们的“救命稻草”,纷纷开始“云健身”、“云蹦迪”、“云录制”……
但在一家酒吧负责人袁先生看来,这种模式并非是可持续的,相比线下的酒吧的酒水收入,线上蹦迪的直播打赏可以说是“九牛一毛”。而那些一场线上打赏流水几百万的线下酒吧直播,也只不过是网红酒吧才能享受到的待遇。对于普通的线下酒吧来说,很多都熬不过这个寒冬。
短视频平台收割红利
“心态崩了,我的健身教练追到抖音上来了。”
疫情期间,抖音上线了“线上健身房”活动,奥运冠军和明星纷纷开启居家私教课,既有张继科、陈一冰、惠若琪这些体坛名将,也有袁姗姗、马苏、徐冬冬这些明星。在抖音“健身”的标签下,已经累积了427.7亿次播放。一时间,短视频化身成为大型线上健身阵地。
在此之前,线下娱乐在线上寻求更多场景和机会的还有酒吧、书店、livehouse。2月4日,草莓音乐节的主办方摩登天空与B站联合发起“宅草莓不是音乐节”直播活动,将“云蹦迪”推向大众视野。在此后,快手推出云趴音乐周,开始线上音乐派对。抖音联合多家线下Club推出“云蹦迪”专题,并在此契机之下签约了众多DJ厂牌。
目前抖音合作的厂牌有17家夜店、12名知名DJ,快手合作的夜店也已达13家,两家平台都给了“云蹦迪”不少的资源扶持,包括推荐位和搜索加权。
将“云蹦迪”真正推向高潮的是上海TAXX酒吧于2月8日在抖音开的一场直播,4个小时持续霸榜抖音直播榜,打赏总收入超过70万元。而2月9日One Third酒吧在抖音开的另一场直播更是拉开了全国夜店转型线上的序幕,这场直播蹦迪5小时,累计在线人数超过121.3万人,打赏超200万元。
大幕拉开之后,商业嗅觉敏感的MCN已经开始在朋友圈发布招募DJ、签约线下酒吧的英雄帖了。“抖音直播单场打赏超一百万,有意向的DJ速联系。”“招DJ和MC,明天调试设备,开播!”对于MCN来说,抢人、拼手速成为了当下重点。有MCN负责人告诉36氪,除了有MCN在抢人外,也有朋友在咨询他怎么做公会、怎么入驻平台。
疫情期间,线下娱乐受到重创,对于许多人来说,都不得不被迫中断很多计划。而短视频平台也借此机会,为这些宅在家的人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景,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或许增量的好时机。在抖音快手贴身肉搏时,谁能拓展更多内容品类,谁就有可能吸引更多人群。
短视频也在主动引流上多了很多功课,除了流量外,抖音还为线上健身上线了“文字舞”、“躲避病毒”、“马步救球球”等肢体识别特效道具,延续了抖音做小游戏的基因,对用户进行趣味引导。
而另一边的快手,也进行了多种尝试,给予线下棋牌室、文玩店、书画馆、博物馆等娱乐场所政策扶持。他们都在尽可地将那些不得已中断的线下场景搬到线上。
但实体店转型向上真能迎来高速发展吗?恐怕未必如此。
2月16日,杭州OT酒吧停止在抖音上的直播,头部玩家逐渐消退。一个新的转折点又来临了。
无论是云健身还是云蹦迪,它们都是以线下场景为主的娱乐活动,且这个场景是不可替代的。选择线上直播也只是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手段,其内容并未改变,依托的场景仍是线下。对于宅在家的用户来说,也只是满足一时的消费而已。
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,那些在特殊时期而涌上线的众多流量,也将随着风口过去之后逐渐退潮。
风口过后,价值几何?
“你看那些打赏几十万上百万的酒吧,都是些网红店,点评上靠前的那些,如果我们这些普通小酒吧去线上直播,根本没人看。”袁先生说道。
酒吧通常都是靠酒水赚钱的。袁先生告诉36氪,其实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其他地区,来酒吧的人都是有消费意愿的,“不差钱”,袁先生说道。且普通酒吧大家的消费都差不多,来酒吧的人每个人都有最低消费限制。而线上,虽看的人多,但用户也都是那些平时会去酒吧的人,而他们到线上不一定会打赏。
“当然,也有消费几千元,为了彰显身份和地位的”,袁先生补充说。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,线下酒吧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——社交。虽然线上也能刷礼物、加好友、评论,但其满足感是大大降低的。且现场的灯光、节奏、DJ的混歌过渡调整节奏氛围,都是替代不了的。
对于众多处于停工歇业状态中的酒吧来说,云蹦迪并不能缓解线下员工开支、租金成本带来的压力。疫情过后,那些线上的流量也未必能切实地转化到线下。
一位健身教练也对36氪说道,“所谓云健身,只是噱头而已,都是平台在赚流量,我们平时发个短视频玩玩还行。关键是线上不会挣钱,还是挣线下学员的开卡费、报班费比较靠谱。”
这看似是一场共赢甚至多赢的风口,但拨开云雾,其实能享受红利的也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而已。当然,这些采访对象也都承认,在平日里,把抖音快手作为品牌宣传的手段还是不错的。
尽管短视频在这个特殊时期享受了不少流量红利,但那些依托短视频生存的公会也遭受了不少重创。据自媒体“Tech星球”,无忧传媒创始人雷彬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春节半个月,无忧传媒至少损失三百多万。一是广告业务滞后、停摆;二是电商业务无法有序进行。这家成立于2016年,旗下拥有“多余和毛毛姐”等头部网红的公司,受疫情影响,处境颇为艰难。
特殊的疫情让人们看到了线上的众多可能性,一时间大量内容、流量涌入短视频平台,但风波过后,短视频平台如何留住这些增长,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。
短视频的坑
最近身边很多媒体同行当起了短视频博主,这让我想起了新浪微博刚开始的时候,媒体人纷纷入驻开号的盛景。当时新浪到处拉人,娱乐圈明星、媒体总编、主编、资深记者,可以说这批人撑起了微博最早的流量。
当时没有算法,社交关系也是从零开始,顶多就是注册账号时给你推荐一堆大V,选择权还在用户手里,所以微博一开始不存在流量分配,第一代草根大号几乎都是白手起家。后来被资本收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但微博对用户的吸引力在于,它是第一款全民级的社交媒体,无论是大V还是吃瓜群众,都能参与话题的讨论。新鲜感、参与感、围观感,是微博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,而话题接力是微博流量的内生机制。
在微博之前虽然有过饭否这样的社交媒体,但后者并没有出圈,所以微博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社交媒体的用户来说,有着极强的新鲜感。当年那句“我是有微博的人!”折射出的身份认同,仅次于“我爸是李刚!”
放在当时,微博就是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。第一代大V、第一代自媒体、第一代营销号,都诞生于微博。
有人吃了视频号的第一波螃蟹,但不等于吃了短视频的螃蟹。因为在此之前,秒拍、美拍、快手、抖音不知洗了多少遍用户、做了多少用户教育。该红的早就红了,该当炮灰的早就当炮灰了。
接招最早就是做短视频起家的,应该说是视频类媒体的资深炮灰了。当时我们主要做创业者和投资人访谈,文字+视频,时长大概15分钟到20分钟,所以准确地说是中短视频。
但往往是文字都整理出来了,视频还没有剪辑好,这就造成了第一个问题:内容生产周期很长。等文字和视频一起发出来了,却发现视频的点击率远远低于文字的消费时长。换句话说,大家还是更习惯通过文字了解一个公司、一个话题。因为文字能做到一目十行,但视频不能。所以,这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:视频的传播效率很低。
后来我反思,可能是创投圈的话题太窄了,这时候正好又赶上了直播的风口。直播的原则就是什么话题热就做什么,从互联网话题到社会话题,拉上几个能聊的朋友就搞。这个时候你会发现,最能反映直播效果的观看人数,完全取决于平台给你多大的推广力度,而跟话题的关系很小。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会从教训中吸取教训。
与文字相比,无论视频还是直播,都是一种更复杂的媒介综合体。文字是最单纯的信息媒介,所见即所得;而视频和直播不仅有文字,还有滚动的图像和实时的声音,对人的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。不是每个善于写字的人都适合短视频,甚至大部分善于写字的人都不适合短视频。写出来和说出来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理技能,而且很难平移。
表面上看短视频时长更短,其实挑战更大。它要求博主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并留住用户的注意力,你的长相、你的腔调、你的镜头感甚至远远比你要表达的观点更重要。
对于想拥抱短视频的媒体人来说,一定要记住两个凡是:凡是文字可以传递的信息,短视频是多余的;凡是短视频传递的信息,都是文字之外的信息。
短视频想做文字该做的事情,其实是在降低信息的传播效率。你在镜头前分享一段创业经历、解读一家公司的财报、分析美股走势,远远没有文字来得简单粗暴。不信可以看看抖音、快手上有几个做到大V的财经号或科技号。如果这个事成立,它早就成了,没必要等到今天。
无论是创投类短视频还是科技类短视频,本质上都是行业媒体,也就是to B属性。to B类媒体与to C类媒体很像垂直电商与平台电商的关系。
当年垂直电商以为自己只要搞定目标人群就ok了,比如有100万用户,其中有10万用户复购就可以了,但没想到当平台电商做到1亿、几亿用户的时候,会天然吸走垂直电商的用户,哪怕是死忠。
短视频平台是注意力经济、娱乐经济,to B类话题、垂直类话题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,是视觉的羁绊、是快感的断层。大家是来消遣的,不是来学习的。
有人说打开视频号全是大叔脸,其实一个短视频博主能不能成,跟脸有多大没有必然关系,关键还是你呈现什么样的内容以及以何种能力呈现。
媒体同行们把短视频当作一种新型的自娱自乐方式没问题,但千万别当成新的营生,即使存在红利期,它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。
短视频营销与直播带货,餐饮企业如何赶上这趟车?
短视频带货:
一条视频获260.4万点赞,卖出1.5万包底料
过年期间,抖音上一条拍摄火锅底料炒制过程的视频再度火了起来,配文“一锅成本上万”,加上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,获得了260.4万的网友点赞以及10万的评论互动。
除了日常发布短视频内容,这个叫做“成都市历蜀记餐饮管理”的账号每天上午9点-12点还会在厂房直播炒料。
视频里,牛油、大葱、洋葱、香料等火锅底料的原材料色泽诱人。相比于从前不透明的餐饮制作环节,历蜀记用视频展示了不常见的制作工艺和让人放心的制作环境。
点开账号首页的商品橱窗则可以看到,他们家已经售出了1.5万份火锅底料。
“刷着短视频,随手买买买”的带货风潮给餐饮品牌带来了增收的可能,火锅底料、烤串的烤炉、预售包装食品都多了售卖渠道,甚至抖音最近还上线了外卖功能,零抽成!
从平台的动作来看,对于餐饮企业,入局短视频,尚在红利期。
做抖音、玩快手就是拍拍小视频吗?
没那么简单
很多餐饮人对于做不做短视频,怎么做短视频,还有很多纠结。
比如,不知道内容拍什么。每天经营餐厅就已经很忙了,觉得没有时间做内容,或者今天拍拍服务员、明天拍拍菜,根本没人看。
比如,纠结要不要组建专门的拍摄团队。专门为短视频招人、搭团队又需要成本,还未必有效果......
还有,摸不透平台机制。精心制作的视频,发出去却被限流,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节奏做投放,往往是营销费用没花出效果。
短视频的玩法有很多,但绝不是随手拍拍小视频那么简单,毕竟餐饮人做短视频,要的不只是热闹,还要看实实在在的转化。
明确的账号定位,有节奏的养号,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、推荐机制和实用功能,研究广告投放和用户转化都是在做短视频前应该掌握的内容。
入局短视频该注意什么?
这里有 4 点建议
1. 明确入局目的,引流、带货、放加盟?
一条视频发出去,吸引来不少意向加盟用户的账号不在少数。
首先,你需要想清楚做短视频/直播的目的是什么?是引流到店,还是品牌曝光,还是零售产品,又或者是卖配方、放加盟......
根据品牌特点和产品特点想好如何将流量变现。
2. 精力有限的情况下,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
不同的平台,用户习惯和传播机制、效果也不同,选抖音还是快手,要看哪个平台的用户更适合自己,哪些功能更适合自己。
选好平台之后,要对执行策略进行规划,是制造平台话题发动用户参与还是锁定风格、自制内容。
3、找准账号定位,持续输出内容
做短视频只适合财大气粗的大品牌吗?绝不是。
有很多小店,找准了自己的特点和内容方向,同样把短视频做得风生水起。
有的以人物为切入点,如某烤鱼店以老板娘和大厨对话为主,抖音吸引78万粉丝关注;有的以美食制作为切入点,如某骨汤麻辣烫店发布制作麻辣烫的视频,在抖音收获25万粉丝。
独特的账号定位和优质的内容会自带流量。
直播飞了,短视频放飞,视频号下半年猪都会飞的风口?猪你成功!
核心要点
1. 对好友关系链的突破,是视频号与***体系内其他所有功能模块最大的不同。
2. 争夺广场的根本目的是为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用户粘性。
3. 视频号突破私域的逻辑不会轻易改变:因为只有给予创作者合理的正向反馈,才能激励更多人创作。
拥有11.3亿月活账户数的***,其一举一动依然备受关注。
近期,随着视频号内测范围不断扩大,围绕***这一新近推出的产品讨论声也愈加繁杂。近两年,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多点出击,并大力扶持微视,以对抗字节跳动旗下抖音的迅猛发展。但是,如此策略并未收到奇效,如今,腾讯的短视频战役仍呈持久战态势。
正因如此,作为旗下用户数量最大、用户粘性最高的产品,***始终被腾讯内外寄予厚望,当视频号出现,行业已经为其竖起假想敌:抖音。
视频号确实承载了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取得更大突破的希望,但将其视为腾讯对抗抖音的急先锋或许并不准确。
从产品定位来看,短视频是修正张小龙口中***缺少短内容失误的重要产品布局;从产品形态来看,视频号更应关注的点并不在短视频的内容形态上,而是在突破了***强关系社交的公共关系链上。
换句话说,当***走出”私域流量“设定,面对视频号的阴影,最应该警惕的不是抖音,而是微博。
01
走出客厅
从分批扩大内测范围的动作来看,***视频号依然处于摸索期。自内测以来,视频号的产品形态仍在微调,例如,此前每一个视频下面会显示两条评论,其他折叠,近日已经调整为只显示一条评论,其他折叠。
但是,一个基本产品逻辑始终未变:视频号走出了好友关系链。
首先是评论,视频号会显示全部评论,而非只展示好友评论,且与公众号留言不同的是,视频创作者与用户、用户与用户间都可以互相评论(且不受关系链限制),打破了公众号用户只能与运营方单向沟通,且用户与用户之间不能沟通的设定。
该互动逻辑不局限于视频号瀑布流内,根据体验,当把视频号内容转发到私聊、群聊或朋友圈后,其他人依然可以自由发表评论或者回复已有视频评论。
视频号及评论页面
其次是视频推荐逻辑,结合体验来看,除一些官媒、新闻媒体的内容之外,视频号多是基于用户标签进行内容推荐的,例如用户关注了许多母婴类、旅游类公众号,那么便会收到母婴、旅行相关的视频内容推荐。内容与用户兴趣的匹配度是一个大的推荐逻辑,而非类似看一看的单一社交推荐。
当前,***暂停了机构申请视频号的通道,仅支持个人申请,也就意味着,每一个独立***用户创作的视频内容,通过视频号、基于一定的推荐机制,可以随机出现在任何一个用户面前。
视频号的官方介绍中如此描述:你所创作的内容,不仅能被关注你的粉丝看到,更可以通过社交推荐、个性化推荐的方式,让你走出***好友的小圈子,进入超过11亿用户的大舞台。
因此,对好友关系链的突破,是视频号与***体系内其他所有功能模块最大的不同。
***的核心功能是即时通讯(IM),发布第二年即2012年上线朋友圈,创造性的将IM与SNS两种形态进行了融合;同年,***公众平台上线;2013年,***支付上线;2017年,***小程序正式上线。这些重大产品更新,构成了***当前的基本产品形态。
无论是核心功能即时通讯、朋友圈社交,还是近两年上线的看一看,都是基于***用户通讯录的亲密社交。公众号的留言功能看似打破了好友关系链,但留言露出与否控制在公众号运营者手中,且互动仅限于用户与公众号运营者之间,用户与用户之间是隔绝的。
***始终是围绕私人社交圈设计的产品。
美国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曾提出社交中的强弱关系理论,强关系最可能产生于个人与核心家庭成员、挚友、工作搭档、事业合作伙伴和主要客户之间,表现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。与强关系相反,弱关系范围更为广泛。
从定义来看,***属于典型的强关系产品。形象一点说,***是每一个人的”线上客厅“,我们在***里与聊天、互动的好友不是网络上的虚拟形象,更多是线下紧密社交关系的线上延伸。这天然决定了***的亲密性、私密性。
近两年颇为流行的私域流量概念,即是对个人强社交关系的挖掘,基于中国网民的社交产品使用现状,几乎可以粗暴的将私域流量理解为***用户的好友池。
如今,视频号的产品设计突破了***的”客厅“设定,没有好友关系的用户也可以互相交流,实质上为延展弱关系提供了可能,在私域流量的”客厅“里留下一个打造公域流量”广场“的伏笔。
一直以来,关于***关系链太沉重庞杂的讨论从未断绝,因为***的极高渗透率,原本定位于强关系的***逐渐承担了诸多需求。***也试图通过增加朋友圈查看范围(三天、一个月、半年、全部)、朋友圈发布分组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。
同时,***强关系的基因决定了每一个用户的朋友圈、在看内容等都局限于自己的社交关系链,有明显的圈层局限,无法形成真正的广场式舆论场。
而视频号可以分流不堪重负的私域流量转化需求,同时也增添了广场式讨论的空间。因此,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方式只是视频号的内容表现形式(事实上视频号还支持发送图片),对社交关系链的突破才是其的设计核心。
在当前的互联网产品格局里,占据社交广场高地的始终是微博,如今,携***流量而来的视频号踏入公域,看似固化的产品格局迎来了一丝松动的可能。
02
争夺广场的背后
如果回到故事的起点来看***视频号,一切会显得更加有趣。
微博曾经试图成为***。
今日的微博虽已陷入商业化增长瓶颈,但在中文互联网世界,它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——庞大的用户流量、对中国网民的广度覆盖以及公开社交链的产品设计,使其仍是中国互联网版图上最重要的舆论广场,没有之一。
2009年,新浪微博上线。
吸引精英人士入驻是微博发展初期的运营策略,这使得微博一开始就打上了浓厚的媒体标签,并诞生了大V这样的微博时代专有名词。
得益于新浪在媒体领域的长期深耕,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入驻,进而吸引更多用户进去围观,微博得以快速打开局面,在被腾讯统治的中国社交网络上撕开口子。
对此,马化腾直至2016年仍然心有余悸,其在当年参加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时提到,“微博的出现对于腾讯来说有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,当时有3个团队报名,做一个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,最后一个团队做出了***”。
快速增长期,微博曾试图从公开社交网络走向私密社交,2012年推出密友APP。但是,在***的强大攻势下,微博的努力没有成功。
受***崛起、舆论场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,微博在2013年遭遇重大危机,此后,微博管理层抛弃社交通讯定位,决定做社交媒体,通过用户下沉运营、深挖垂直领域两大法宝,成功度过危机,实现二次崛起。
***是腾讯应对微博挑战而生的产品,而微博对***的狙击没有成功,如今,事态轮回,***正试图涉足微博的领地。
理解***的这一决定,需要结合其自身和行业趋势两方面来看。
从***自身来看,尽管已是无可置疑的超级APP,但其依然存在力有不逮之处,例如***内的信息传播多受限于圈层,是一个个被社交关系切割开的孤岛,但微博是实实在在所有人可以一起沟通交流、发表观点的大广场。一个典型场景是,每当有社会热点,尤其是明星私生活相关事件发生,微博常引来海量流量导致宕机,而***只会上演部分人朋友圈刷屏的景象。
***不是第一个试图分割微博领地的产品,早在2017年,今日头条就推出微头条,以补齐体系内社交及短内容创作版图。
在2019年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,新上任的今日头条CEO朱文佳公开了其产品逻辑,以“一横一竖”概括今日头条过去历年的演化:“一横”是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体裁,“一竖”是尽可能多的分发方式。
在这个逻辑下,微头条之于今日头条也有无法忽视的意义:它是实现“连接”的重要一环。
从行业层面来看,无论张小龙还是朱文佳,都从未公开表达要复制微博,张小龙在今年的***公开课上表示,发力短内容是为了满足每个人天然的表达需求,而朱文佳则表态,无论推出搜索还是微头条,都是为了实现今日头条的使命——连接人与信息,促进创作与交流。
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在流量红利枯竭的互联网下半场,所有产品都苦恼于如何持续增长,扩大边界的底层逻辑或许并不相通,但基于信息、传播、连接三个维度,微博都是为数不多可以延展的方向——可以说,争夺广场的根本目的是扩大产品用户规模及提升用户粘性。
问题来了,面对微博这棵社交媒体常青树,坐拥十亿级用户数的***会成功吗?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